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今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十周年,全面深化改革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作为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具体安排的10项具有牵引性的重点工作之一,我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共同汇聚起走在前、做示范的澎湃动能。
在实践中探索,为全国发展探路
“为全国发展探路”是党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截至目前,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需要江苏落实的改革方案,已全部结合我省实际贯彻落实,全省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全社会参与改革、支持改革、拥护改革的氛围更加浓厚。
路相通、渠相连,高标准水渠灌溉,无人机均匀喷洒……眼下,盐城亭湖区盐东镇曙阳村5589.4亩整齐划一的高标准农田中,稻穗渐渐转为金黄,又一年丰收在望。“田埂、垄沟整平了,人心也齐了,收成也提高了。”村书记蔡绍景说,自从前年试行“小田变大田”改革,农田平整成片,村内道路循环畅通,亩均稻麦两季总产1200公斤以上。这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的改革做法被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吸收,今年7月被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范围推广。
试点先行成为推进改革的突破和先导。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省份,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率先在全国启动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推进小剧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宿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探索的多项举措获全国推广……省领导每年联系一批重点改革任务,省市县三级领导层层推进,一批重点改革任务先行先试取得突破性进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盘着眼全局、纵横联动东西南北、统筹联通国内国外的发展大棋局,也是身为长三角“重要一翼”的江苏大胆探索的着力点。合力推动国家出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项目落地建设。统筹推进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力度……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正不断丰富。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号工程”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改革,呼唤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增强“敢改”的勇气、提升“善改”的本领,我省深入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这项新征程上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不断增添前进的动力、激发创新的活力。
半年来,由法尔胜泓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江阴兴澄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东南大学等产业链上下游8家单位参与的创新联合体,针对江苏金属线材制品产业存在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持续攻关。截至目前,全省首批10家联合体共计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类创新主体136家,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超150个,攻坚解决了一批单一创新主体无法突破的共性技术难题。
突破体制和机制的藩篱,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全产业链上下齐心协力集中力量办大事,成为通过改革释放活力源泉的生动缩影。制度机制的规范创新,不断提升着改革创新举措的“含金量”: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明确改革任务;颁布实施《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在强化基础研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营造创新生态等方面作出规定;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决定》,从培养、使用、引进、流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等八个方面,对科技人才给予集成支持;印发江苏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印发《苏南自创区“十四五”发展规划》,按年度推进实施重点工作任务、重要改革举措、重大科技平台、重大科技项目清单等“四重清单”,率先探索开展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奖补、高层次科技人才贡献奖励补助、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等试点,“五城九区多园”的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为发挥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效果,一系列力度十足、诚意满满的政策举措不断出台。省委出台加强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建立直接联系掌握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工作机制,推动省级重点人才工程向“卡脖子”技术聚焦。省委组织部将省级人才计划精简为2项,遴选支持首批人才攻关联合体,优化组建新一批科技镇长团,加大人才金融支持力度,着力打造“苏畅”人才服务环境。省委宣传部发布12名最美科技人物先进事迹。省财政厅研究出台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20条”,实行“预算 负面清单”,推行经费“包干制”。省教育厅推动22所高校入围中国高校专利转让百强榜,其中4所位居前十。省人社厅推出取消人才称号、奖项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的举措。省委编办建立省级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南京大学等4家单位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3项改革成果入选科技部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
锤炼改革“硬本领”,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
10月8日,天合光能(淮安)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厂区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上,机器人、机械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太阳能电池板的上料、串焊、排版、装框、层压等工序。
“3月份投产以来出口值已超2亿元,通过淮安港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物流成本每标箱较陆运降低约1000元,我们的发展信心更足了。”公司关务经理王波对口岸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深有感触。南京海关落实落细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29条措施后,不少省内外贸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优渥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定心丸”。去年以来,我省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一件事”改革集成整合多个相关联的事项,“不见面审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数字政府“四梁八柱”初步形成。
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问题导向,我省研究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出台就业促进条例,制定稳定和扩大就业27条措施,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省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省定办学标准。大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全省居民县域内就诊率93.94%。
“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从前期的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中期的全面推进、积厚成势,进入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走在前,关键是“改在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还有许多未知领域,我们必须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在改革创新上争当表率,紧紧依靠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活力,坚持用改革的思维和办法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国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