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我省举行“努力推动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场。会上介绍了我省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省域范例的情况。
如今,全省上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显著提高、行动更加自觉,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更加浓郁,一幅富饶秀美、蕴藉隽永的“水韵江苏”画卷徐徐展开,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美注脚。
治污攻坚,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场,一个个亮眼的“蓝天碧水”数据引人关注:
新时代十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全省pm2.5浓度大幅改善56.2%,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8.7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提升47.6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太湖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
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pm2.5浓度同比改善3.1%、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国家考核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4.8%、15.4%。
“如果数据不够直观,给大家举个例子。”省生态环境厅厅长蒋巍在发布会现场介绍说,“自2013年开展pm2.5监测以来,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拍一张照片,通过前后比较可以明显看到,天空色调变得明亮,雾霾灰越来越少,水晶蓝越来越多!”
如今,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唱响了水韵江苏的美丽图景,新时代鱼米之乡绿意更浓。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背后,是江苏始终把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必须守牢的底线,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江苏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省份,在长江大保护中责任重大。我省坚持抓好长江大保护,实现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当年问题,当年清零”,建立健全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长江生态保护修复。
太湖治理是“国之大者”。我省编制实施新一轮治太方案,细化分解100项具体任务,将“路线图”变成“施工图”;围绕群众关切,加大蓝藻治理力度,确保饮用水安全,今年以来累计打捞蓝藻38.8万吨,清淤200万立方米,蓝藻水华发生强度为近年来较低水平。今后,还将朝着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不断迈进。
为发展“添绿”,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漫步在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厂区,只见20座约40米高的蓝灰色煤筒仓并排而立。南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有效控制煤炭堆场的扬尘问题,南钢主动废除原有的煤场抑尘网,新建20座大型筒仓,可以存储16万吨煤炭。”为加快推动企业完成超低减排,南京市生态环境局组织技术专家、监测监控等相关人员,走进南钢对标超低改造进行全面评估,检查人员指出薄弱环节,帮助进行问题整改。
当环保标准逐步提高、环保力量逐步强大的时候,如何兼顾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诉求,寻求多重目标下的动态平衡,而不损害社会尤其是企业发展活力?“我们深切感受到只有找到‘公约数’,才能获得‘最优解’、画出‘同心圆’。”蒋巍说。
出台保护企业产权“23条”等政策,依法慎用强制措施,让企业家安心谋发展;建立“企业环保接待日”“金环对话”等多项机制,变问题为议题,帮助企业解决治污难题;做强“环保贷”、做大“环保担”,推开“eod”模式,累计融资413亿元,缓解企业治污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坚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面对基层、企业遇到的环保难题,更多从高质量发展角度指导“怎么行”。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省加快推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1 3”重点功能区战略,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化工钢铁煤电行业优化布局、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
如今,全省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单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强度下降43%,发展的“含金量”更足、“含绿量”更多、“含碳量”更低。如今,我省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相得益彰的特点更加鲜明。
为生态“留白”,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
碧蓝湖湾、绿意蔓延,泗洪县成子湖畔,水鸟群飞。成子湖是江苏珍稀濒危物种最集中的分布地之一,近1.1万亩的防护林,构成了成子湖“生态岛”试验区美丽的湖景“世界”。去年,江苏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约20个试点,进一步呵护生物多样性,守护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近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保护与发展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愈多样、愈精彩!” 蒋巍说,“我们坚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积极开展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格局更加稳定。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目前记录物种数达6903种。积极推动生态创建,累计建成3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8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大力建设生态工程,累计建成67个生态安全缓冲区,总面积约3230公顷。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在持续削减污染负荷的同时,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通过一系列举措,为高质量发展腾出环境容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夯实生态根基。
在扬州市宝应望直港耿耿工业园内,绿岛汽车集中喷涂公共服务中心项目一期二期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展开。走进厂房,各封闭处理车间均已露出雏形——该项目能统一收集、集中治理汽车维修喷漆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有效降低中小微汽修企业的治污成本。
2020年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开展“绿岛”建设,按照“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累计建成154个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绿岛”建设,是江苏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上不断探索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江苏牢牢把握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试点省的重大机遇,坚持改革创新探路先行,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近年来,我省先后制修订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14部,近3年累计出台地方标准114项,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两倍。全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超过2100万吨/日,污水管网里程约8万公里,分别为5年前的1.6倍和1.25倍。坚持改革创新集成,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有效激发治污减排内生动力;制定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激励企业绿色转型;开展“绿岛”建设,这一做法写入国务院《“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中央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评价,江苏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