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息,6月29日,沈阳市报告1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辽宁省、沈阳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月3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猴痘”究竟是什么?又应该如何科学应对?

  感染猴痘病毒后症状有哪些?

  根据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健康提示显示,“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一直以来,猴痘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非地方性流行地区的国家先后发现猴痘病例,且已出现人际间传播。现在,猴痘对公众的感染风险低,但根据此次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公众仍需积极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做好健康防护。

  根据江苏疾控官方微信公众号6月25日刊载的“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现状”一文显示,猴痘病毒在1958年被首次发现,1978年被列为痘病毒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的正式成员,是其中除天花病毒以外最具致病性的病毒。依据遗传、地理和表型变异,该病毒分为中非和西非两个分支,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病死率约为10.6%。截至2023年1月,全球有110个国家报告了约85000例猴痘病例。

  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1名9月龄男童是首位确诊的人感染猴痘患者,此后猴痘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流行,每年发生几千例病例。

  2003年美国报告了首起非洲以外地区出现的猴痘疫情。近年来,英国、以色列、新加坡和美国等多个非流行国家陆续发生与非洲西部旅居相关的猴痘病例。

  2022年5月7日,英国确诊首例猴痘病例。

  2022年5月18日,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分别报告了14、7、13例猴痘病例。

  2022年5月19日,比利时、瑞典和意大利确诊了首例病例。

  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10个国家或地区的8473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022年5月13日以来,这些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先前无猴痘病毒传播记录的国家,是在与西非或中非地区没有直接或间接流行病学联系的国家首次报告病例和持续传播链。

  猴痘病毒是如何传播的?

  猴痘病毒是一种dna病毒,不同于易突变的rna病毒。那么,猴痘病毒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它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被受感染动物咬伤或接触其血液、体液或皮疹而感染。食用未充分煮熟的肉和被感染动物的产品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此外也可通过人际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疹、血液或近期内受污染的物体可引起人际传播。飞沫传播通常需要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这对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对活动期病例的封闭家庭成员带来更大的风险。猴痘病毒也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体传播给胎儿或在分娩期间和出生后密切接触时发生母婴传播。目前尚不清楚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可以传播疾病。

  作为一种较为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确定,最有可能是啮齿动物。在非洲的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中发现了感染猴痘病毒的证据。目前国内外新感染的多起病例均是由于人际传播,尤其是性途径传播造成。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内容介绍,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未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

  病毒传播风险低不必过度惊慌

  研究显示,一般普通居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因此不必过度惊慌。一方面避免和感染猴痘病毒的人员密切接触。另一方面要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在此建议男男同性性行为者积极了解猴痘预防知识,提升猴痘认知和防控意识,避免或减少高危行为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